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思政> 思想政治> 正文

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精神专题宣讲

发布日期:2021-06-22    浏览次数: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为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6月11日上午教师工作部特邀陈作明、王世佰、林孝松、杨登陆四位扶贫干部为学校新入职教师以及各学院教师代表开展脱贫攻坚精神专题宣讲。宣讲会上,四位返校扶贫干部结合驻村扶贫经历向学校教师们讲述了他们投身脱贫攻坚的故事,分享了自身的经验与收获。

践行初心使命,投身脱贫攻坚

陈作明,科学城校区管委会教学办副主任,原驻奉节县永乐镇铁甲村第一书记。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感情,陈作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乡村扶贫工作。两年来,陈作明的身影出现在铁甲村的角角落落,作为第一书记,他总是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解决困难,大到工程投资建设,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这些都是陈作明需要操心的事。面对问题,他从来都是选择直面相对,边干边想,这是陈作明最深的感悟。

陈作明向参会教师分享了自己在铁甲村的所见所感,指出了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当前的乡村需要广大青年才俊的帮扶,他希望老师们能够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真正为贫困乡村的人们做好事、办实事。

两年光阴,时光飞逝。驻村是一阵子,心系农村发展是一辈子,秉承着谦逊好学的求知精神,陈作明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

用心用情用力,扶贫扶志扶智

王世佰,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副部长,原驻奉节县白帝镇大湾村第一书记。为了响应中央和重庆市的安排,王世佰深入乡村扶贫一线,会上,他向教师们分享了自身在大湾村的扶贫经历、成果和感悟。

王世佰十分重视大湾村学生教育的培养,任职期间,他共推动发起了两次公益活动,解决了大湾村小学学习用品匮乏的问题并募集到了一定的补助资金。作为第一书记,同时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王世佰在工作中以充足的耐心帮助了当地迷失叛逆少年重返生活正轨。此外,他还领导修建了新的大湾村小学,解决了学生上学遇到的困难,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他对学生深切的关爱。

脱贫攻坚工作与党建工作、产业经营发展密不可分。王世佰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大湾村的实际情况对其领导班子进行了合理的“队伍建设”,并对当地脐橙产业的发展作了精心的部署与规划,积极地拉动当地村民干事业,提收入。

“党员要有党员的形象,教师要有教师的风范,干部要有干部的担当”,王世佰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用心用情用力,为弘扬伟大精神积极奉献着自身的力量。

精益求精,助推贫困山村脱贫

林孝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原驻奉节县竹园镇义和村第一书记。2019年3月,林孝松顶着重压来到了奉节县有名的“落后村”——义和村。

两年来,通过精准扶贫,义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兼四职,林孝松却不曾懈怠,两年来,走访凭困户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林孝松始终践行精准施策的原则,因户施策,极大改善了义和村在交通设施、饮水问题、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在没有任何种植香菇经验的情况下,他带领着义和村的村民们,从零出发,向专家们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多元发展。林孝松认为“勤奋”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他鼓励广大教师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要勤奋待之,才不会留有遗憾。

在林孝松看来,驻村既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分别家人,无法陪伴是艰辛,然而每每为村民们解决了困难,做了实事时,乡亲们溢于言表的感激给林孝松带来的是莫大的辛福。“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任劳任怨不认输”,这是义和村的奋斗精神,也是林孝松无比认同的乡村扶贫警句,他以亲身扶贫经验所得,告诉在场青年教师,“没有学不会的知识,没有脱不了的贫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破不了的障碍”。

从铺路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

杨登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原驻奉节县平安乡向子村第一书记。会上,杨登陆向教师们展示了向子村的人居环境、交通建设的变迁,从细节处可以看出向子村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心系百姓,杨登陆认为乡亲们的小事就是自己的大事,勤走访是他一直坚持深入村民,了解村民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更方便地开展走访,他甚至手绘了一张走访地图。两年来,他始终与向子村村民站在同一战线,并肩作战,身体力行地推进着扶贫工作的运转。

在杨登陆看来,孩子是乡村的未来,对于他们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向子村的这两年,杨登陆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已经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岗位,但他依旧与村里的孩子保持着联系。

杨登陆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铺路精神引申到脱贫攻坚精神上,鼓励教师们投身到基层工作,敢于担当,敢于创造,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

4位书记的分享,向教师们展现了乡村基层的现状,也让教师们体会到乡村振兴,尚大有可为。从4位书记的成功扶贫经验中,在场教师们吸取了精神力量,增强了对于党和脱贫攻坚的自信。通过学习扶贫攻坚的精神,教师们也在不断思索如何将扶贫精神实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争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