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思政> 正文

【师德师风大家谈系列】从《觉醒年代》谈师德师风

发布日期:2021-12-06    浏览次数: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主,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叙述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史事,播出以来备受好评。该电视剧通过以北大为首的师生探寻真理、追求民族振兴的一系列事件构成主线,凸显了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剧中刻画的鲜活人物形象以及和谐、淳朴的师生关系,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育。《觉醒年代》所展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依然彰显出时代的光芒,从中汲取智慧对当下教师队伍及师德师风建设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定教师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如果没有了方向,人就会迷失自我,没有生气和朝气,最终无所作为。一百年前,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以此激励自己勇挑民族复兴重任,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自己的学生,由此拉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篇章,深刻地改变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陈延年、陈乔年受他们的影响,逐渐转变自己的信仰,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毛泽东主席也曾说,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对他一生中关键性时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建党百年的史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教育和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定的理想是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

在新时代,广大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这一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当中。在教学实践中,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做好本职工作,不畏艰苦,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好每一位学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提升教师道德情操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觉醒年代》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文科学长陈独秀在讨论北大教授聘用的标准时提到:教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榜样,北大教授第一位的标准是师德。身教重于言教,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教授深受学生敬仰,很大程度在于他们有着正直、谦逊、爱国、爱学生的情怀和人格魅力。拥有高尚德行的老师能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影响受教育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反之则可能对学生道德成长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的德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决定了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

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是教师的职责,这种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合格,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是政治上的合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敬业爱生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去除浮躁,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和不正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加强学习和监督,深入领悟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表里如一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坚定立德树人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自觉坚守伦理底线,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导人,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夯实教师专业学识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觉醒年代》中北大之所以能够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并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校长蔡元培的主持下,聘请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一大批杰出教授,均是各个领域的大家。教师们通过其卓越的学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外化为人格魅力,打动了学生,成为了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引路人。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须以深厚的专业学识为基础,这也是“学高为师”的内涵之所在。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好老师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有价值的知识准确地教授给学生,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面对这些新形势,教师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沉下心来继续深耕学科知识,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理念,拓展自己学识的深度和广度;要增强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加强专业学习和深造,做到与时俱进;要认识知识学习的长期性,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坚持学习,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刻苦钻研,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工作,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激发教师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爱的传播者。《觉醒年代》处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体现在蔡元培为被捕学生奔走呼号中,体现在李大钊为困难学生的慷慨解囊中,体现在陈独秀对迷茫学生的开导中,也体现在他们发自肺腑的对于教育的爱。他们用爱的教育方式启迪人格,用真心收获真情,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人生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热爱学生就要怀有真诚期待之心,期待学生各展所长,成长成才;热爱学生就要怀有无私疼爱之心,疼爱关心学生,不求回报;热爱学生就要怀有细致的关爱之心,关爱学生问题与困难,无微不至;热爱学生就要怀有周到呵护之心,呵护学生积极进取,茁壮成长;热爱学生就要怀有持久的激励之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尊自信;热爱学生就要常怀不懈的学习之心,学习学生青春洋溢,互相成就。

仁爱之心也并非从天而降,也是需要后天努力才能获得的,我们要深刻认识为国育人的重要担当和责任使命,要深刻转变思想意识,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向《觉醒年代》中的优秀师者以及千千万万像王红旭、张桂梅、黄大年等仁爱之师学习,以汲取精神动力,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魅力,给学生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

100余年前,以北大教育改革为起点,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奏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开启了建党伟业,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和进程。从《觉醒年代》到新时代的这1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年,是气壮山河的100年,也是教育变革发展的100年。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希望,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感恩党把教师这个职业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坚决拥护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改革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系列指示精神,在教育改革中勇挑重任,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要常常喊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就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诚然,身体上的看齐远比思想上的看齐要简单得多。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常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放松,永葆时时学、处处学的精神,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