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种职业,简单而崇高;有这样一个称谓,朴实而伟大......
人生道路上,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他们无时无刻孕育着祖国的花朵,无处不在挥洒着育人的汗水。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校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上取得的系列成效,呈现他们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的奋斗故事。
希望学校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把个人理想、家国情怀融入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中,让尊师重教成为重庆交大的最美风尚。
华龙网讯(郭晓彤 实习生 阮丽)“叮铃铃铃……”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响过,一位温文尔雅、气度不凡的老师走上了一方三尺讲台,从此也走上了将近二十载的漫漫育人之路。
这位老师叫吴礼舟,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21年9月,他从成都来到重庆,一段新的人生篇章就此开启……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吴礼舟。郭晓彤摄
先生之大,在于信仰之“高”
打好防灾减灾预警“主动仗”
2006年,吴礼舟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得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滑坡灾害的研究。2021年,吴礼舟受重庆交通大学之盛邀,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加入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天府成都到山城重庆,每一里路都承载着吴礼舟守人民安全、护山河重土的初心情怀。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尤其像重庆这样的城市,地势特殊,又受持续降雨影响,地质灾害更为频繁。
“重庆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山城,它位于三峡库区的腹地。对于交通、土木而言,防灾减灾的需求量非常大,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需要一个安全保障,这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抱着一份“需要我”的质朴心愿,吴礼舟毫不犹豫来到了重庆。
对于防灾减灾而言,精准预报、预警就是第一道防线。吴礼舟从事边坡工程及其防灾减灾的应用基础研究。
滑坡、崩塌、泥石流是三大常见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安全。滑坡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降雨,降雨使得岩土体强度变弱,产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岩土体沿着一个面滑下来。崩塌是指危岩体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掉下来”,这在山峡库区的巫峡段最为常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松散物质的特殊灾害,它的演化过程更为复杂。
灾害从来不是“假想敌”,防范灾害必须杜绝“没想到”。有效防灾减灾,既要有“于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要有“图之于未萌”的科学预见。
“我们就是通过变形监测来预测滑坡时间,以此来给相关部门传达预警信号,同时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开展研究,主要关注怎么避免对人、对财产、对建筑物的损失破坏,维持交通沿线边坡的安全运营,提供有效的建议或者方法。”
吴礼舟认为,防灾减灾预警,每一秒都珍贵无比,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基础设施财产安全,“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
家国情怀,不仅书写在吴礼舟孜孜以求的科研长途上,更镌刻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无悔追求中。
吴礼舟和几位博士、博士后交流。郭晓彤摄
先生之大,在于育人之“智”
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国重室的传承者,谈及国重室的未来规划,吴礼舟坦言,“有多大的宏伟目标也谈不上,主要是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西部交通行业、为国家交通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他在课上常常将课程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工程应用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实干兴邦、服务人民的精神。
无论风雨几何,立德树人者,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
对于去年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朱帅润而言,吴礼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廓清前途迷雾、照亮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朱帅润的本科和硕士均是攻读地球物理专业,做石油储存的相关研究。初跨博士研究生行列,因为专业跨度大和缺乏现场经验,他屡屡被多位教授“拒之门外”。朱帅润愈挫愈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硬着头皮多番求教吴礼舟。
每个人都是一轮明月,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更何况是孩子。“我跟这位学生深入谈了三次,他的专业跨度的确非常大,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很有优势。”吴礼舟下定决心收下这位“跨界学子”。
暑假期间,吴礼舟就将他叫到学校,希望他能利用好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学会“笨鸟先飞”。“你不要看中文的,直接看全英文的文章,看完了我再跟你讨论。”吴礼舟记得,朱帅润的第一篇文章读得很痛苦,基本上是花了一个月才读完。
到8月份时,朱帅润学习态度有些松懈。吴礼舟在办公室没看到他的身影,便开始鼓励他,也对他所面临的难题细致分析、对症下药,朱帅润也渐渐转变。
后来,朱帅润每次把论文拿来与吴礼舟交流的时候,纸张已经被揉得“皱皱巴巴”,上面用黑色、蓝色、红色标注着各种内容,“能够看出他看了很久也很仔细”。
通过几篇论文训练下来,朱帅润在正式入学时,已经准备着手写英文文章。在吴礼舟的悉心指导和耐心鼓励之下,这位学生的执行效率非常高,到后面发表了7篇SCI论文,3篇EI论文。
如今,这位博士生已经顺利毕业,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临行告别之时,他向吴礼舟表达知遇之恩的谢意:“老师,您是我的伯乐,感谢您将我的个人优势挖掘出来,不然我至今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吴礼舟谈到学生说的这句话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传道授业如“一叶扁舟路行缓,渡远航人去潋滟”的水岸。没有吴礼舟当初的“铤而走险”与慧眼识才,变难以成就朱帅润今天的锦绣前程。
吴礼舟曾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全国公路交通行业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奖项之一。同时还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7项大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多荣誉加身的他,被问到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他只有平凡的一句:“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有质量的成长、得到社会的认可,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吴礼舟和课题组博士后龙坤交流。郭晓彤摄
先生之大,在于学识之“深”
坐好刻苦钻研求真的“冷板凳”
吴礼舟表示,“高校不像研究所,我们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授课教师。”
一般情况下,吴礼舟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课程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他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将“理论联系实践,传承与开创并举”的教育教学方法贯穿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开展了重庆市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教材编著等工作。
他指导本科生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获得了李四光大学生奖;指导学生开展前沿创新研究并发表SCI论文23篇,授权专利4项,1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荣获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形容吴礼舟恰如其分。
尽管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吴礼舟坚持埋头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以超乎常人的睿智头脑和坚定不移的学术精神,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吴礼舟一直从事降雨诱发滑坡耦合致灾的机理研究,从耦合、边界、地质结构等方面深入系统解析了降雨入渗边坡演化进程;提出了非饱和边坡渗流的数值算法,解决了非饱和渗流收敛性难题,为降雨型滑坡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揭示了滑坡的水-力耦合致灾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3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1569次;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吴礼舟的“强势加盟”,可以说让国重室的发展注入了一份力量,弥补了一段空白。
长期以来,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交通建设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制约国家交通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我国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建设、养护、管理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该实验室主任由学校副校长周建庭教授担任,郑皆连、杨永斌、杜彦良、赖远明四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实验室,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65项。
吴礼舟的到来,为该实验室解决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危岩崩塌、滑坡灾害防治等国际性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实验室的发展前景更开阔,发展速度更迅猛。
吴礼舟表示,作为国重室的学科带头人,他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竭尽所能把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位居前列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交通及城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智库和支撑平台,为国家宏观决策、西部山区和重庆市地方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华龙网: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49660658756407296/web/content_114966065875640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