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闻报道 正文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交大之师 甘当路石丨重庆交通大学王敏:“跨界”翻译家,向世界讲好“漠上花开”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9-13 10:10 浏览次数:

编者按:有这样一种职业,简单而崇高;有这样一个称谓,朴实而伟大......

人生道路上,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他们无时无刻孕育着祖国的花朵,无处不在挥洒着育人的汗水。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校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上取得的系列成效,呈现他们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的奋斗故事。

希望学校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把个人理想、家国情怀融入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中,让尊师重教成为重庆交大的最美风尚。

2015年正月初二,当年味化作骀荡的春风,穿梭在城市与乡野间,包裹住孩童奔跑嬉笑的玩闹声。正沉浸在新年的红火与热闹中,王敏收到一个意外的电话,电话那头是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建平。

“易老师负责的沙漠土壤化项目团队,急需一名英语翻译给编辑部回信……”

“我说那我就去吧。”

自此,王敏与沙漠土壤化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眨眼间,她已经将8年的火热青春投入到这项伟大事业的实践中。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F/37/C2/D2DE3AB899E0A3372C1EF6DA303_33812832_AF268.png?e=.png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副教授王敏。郭晓彤摄

专业初解读:英语是一种沟通工具

王敏,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副教授。

1996年,王敏考进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修读工程英语专业;在涪陵师范学院英语系短暂工作两年后,便进入四川外国语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光阴已过九载,彷佛又回到了原点。2005年,王敏回到母校任教,从台下的稚嫩学生,蜕变为台上的传道授业者。

在2015年以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角色,“英语”一直是王敏生活节奏里的主旋律;2016年,在一次为沙漠土壤化项目专利做英语翻译的偶然机会下,她加入到“沙漠土壤化”课题组从事科研、翻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她的生活里除了“英语”,又多了一个叫“力学”的好伙伴。

提及内心热爱的英语,王敏坦言:“当时自己在2000年本科毕业时,我只把英语当做一个工具,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的观点。如果只是学英语,就相当于没有一个真正的专业,我一直想再学一个专业。”

这个想法也遭受到许多质疑:你都工作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再去学一个专业?

王敏下的这个决心十分坚定,而命运也很快抛来了橄榄枝。在2015年,道路工程硕士临近毕业之际,这位“文科老师”又往“工科”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攻读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3/E7/DA/DCDD606355DB24FFF0CAFFC16F5_19AA535D_117EC7.png?e=.png

王敏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每一个专业都是一面看世界的镜子,王敏欣喜于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对于自己人生轨迹的转变,她表示,学习了其他专业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让她认识更多的人开阔了眼界,觉得人生更有意义也更有干劲了。

如今,王敏除了在外国语学院继续担任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授课教师外,在科研方面致力于从事力学和生态修复相关研究,积极投入沙漠土壤化产业化相关的工作,在论文翻译、会议口译,以及其它沙漠土壤化相关资料翻译等工作中承担主要角色。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3/0E/F4/580B8F80409FE06C1DB1626635B_409F8ECA_160369.png?e=.png

王敏在交大校园。郭晓彤摄

跨界再翻译:沙漠土壤化项目走向国际

2022年初,由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牵头研发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开启大规模产业化推广,打造了万亩沙田变绿洲良田的生态奇迹。前景一片光明,彷佛一切都水到渠成,但只有亲历者知道,这一路是带着荆棘的玫瑰花丛。

在2015年,王敏给项目申报专利做翻译时,它还像一株小小的嫩苗,只能在学校里做小实验,到2016年突破地域限制,得以去沙漠里做实地实验,过程其实非常艰苦。

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去到沙漠里,除了人生地不熟之外,还有风沙、干旱等气候环境给予的重重考验,但是王敏认为“这都在其次”。

新事物的起初,往往伴随着无数的质疑,沙漠土壤化项目技术也不例外,“毕竟我们是闯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受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好在他们用时间和科学经受住了考验,“我们边做边验证,到全世界各地去验证,渐渐地,了解的人越来越多,就发现我们是真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可行的事情,就慢慢得到认可了”。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1/1B/B8/94A5DE3A6135D1F65C9ED191AE8_C3888C0D_17BB46.png?e=.png

王敏在沙漠看植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如今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即使故事再好也需要会讲故事的人。沙漠土壤化项目从逐步受到认可再到现在的产业化推广走向国际,离不开这位“跨界翻译家”的全身心投入与付出。

本来学工程英语出身的王敏,现在一脚跨进沙漠治理领域,成为项目团队的技术翻译官,她就像一根纽带,一头连接项目团队,一头连接广阔世界,以英语语言为媒介,推动沙漠土壤化技术登上国际舞台。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7/E1/43/795D2FB3A21ECA5F85A7B415814_762D6BA4_D5814.png?e=.png

王敏在修改论文。郭晓彤摄

实践出真知:社会发展呼唤复合型人才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跟随项目团队积攒了多年丰富的实践经历后,王敏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王敏对当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示担忧,“没有社会实践的切身体会,他们就很迷茫的,没有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为了帮助学生摆脱这种状态,她常常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跟学生分享自己出国开会交流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做好学习和择业规划。

比如在4月份,王敏与合作单位的老板以及他的助理一起去中亚出差,中亚那边是以俄语为官方语言,但是几个人都对俄语一窍不通,全程就用英语交流。王敏借此机会向学生强调英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学生看到确实是这样,学的时候就会更投入一些,现在他们还会向我咨询如果选第二个专业,该选什么呢?然后我们就会深入讨论一下。”王敏表示,身为教师,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除了课上的努力之外,王敏计划和同事成立一个类似TED的公益线上或线下讲座,甚至包括部分活动,让未来的社会继任者们能亲自聆听大家的成长经历、理想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入,传统英语人才的路在何方?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王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之问”,给出的答案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王敏鼓励学生,“如果对英语真正感兴趣,可以攻读语言方面的硕士、博士继续深造,但如果只把语言当成一个交流的工具,现在就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再去学一门专业。”

“作为基建强国,中国在海外有巨大的发展市场,但是培养出的工程英语专业人才还不足以满足海外项目的需求,并且海外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王敏表示,正准备组织在海外工程项目上就业的学生以及学校老师一起,编辑出版系列教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院未来的发展,而且可以拉动学生就业,甚至把学院建成全国的海外工程相关业务培训中心。

王敏说:“抬头仰望星空,但也必须低头脚踏实地”。作为教育者,她将以实际行动一步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作为研究员,她将竭所能向世界讲好“漠上花开”的故事。

华龙网: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49665207798964224/web/content_1149665207798964224.html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交大之师 甘当路石丨重庆交通大学吴礼舟:先生之“大”,在于教学科研“双丰收”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谭自慧:潜心育人十五载 做好青春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