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牢固树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言简意赅,既是对我们教师群体的鞭策和希望,也指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牢固树立”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政治立场,也是思想品质,更是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鞭策我们要通过勤奋的学习持续获得知识、价值、技能,并有创造地加以应用,发挥智慧和潜能;也要求我们树立学习责任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学以致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则鼓励教师们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在实践中,作为一名高校专业课教师,须建立全面的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和多样化的教育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属表层;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经培养而形成,属里层;素质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经长期内化而养成,属内核。因此,我们应当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深入教育的最根本进行人格的培养。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本人从事的建筑学教学来说,建筑学专业的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同时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引导学生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应当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辨去认识和评析建筑,从而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历史观和独立的建筑价值观。
一、以史实培养使命感与责任心
现今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沿用西方模式,造成学生容易人云亦云,失了自己的坐标的现象。由于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几千年宝贵的建筑遗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在不甚了解历史传统的前提下,轻视传统,妄自菲薄。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谈何容易?因此,在建筑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态度和自信心。例如在城建史教学中,尝试将一座座历史城市和相关建筑人物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剖析与综合发掘,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探索城市思想、城建方法及所造就的城市形象,激发学生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近代建筑历史部分的教学中,在对圆明园、卢沟桥等记载屈辱历史的建筑进行讲解的同时,通过影音、图像等手段帮助学生回顾其背后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斗意识。
二、以文化提高鉴赏品位和公民意识
建筑理论教学偏重于引导学生从审美的层面去欣赏历史性建筑,要求其紧紧抓住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有系统、生动、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辅以类型建筑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历史建筑的特征,并增强对历史建筑的鉴别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优秀的历史建筑渗透出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都是在今天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理念。在建筑历史中我们加强了匠作营造方面的知识教育,如在山水园林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合院建筑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营造中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意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引导,使学生们在面对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中国建筑文化的危机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先导,思考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否能够适应今日要担当的城市与建筑发展,又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的建筑文化中的问题。
三、以哲学培养批判精神和历史发展观
在建筑教学中,我们一直将辩证批判的历史观教育贯穿其中。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并对该学科已有知识和理论进行再一次分析、综合与提高的过程,能使人加深认识、增进本学科的业务水平,从而达到综观过去、明察现在和预示未来的效果。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坚持批判精神和对“度”的把握,以推动传统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环绕的世界,跨文化的对话是应对挑战的基本路径。因而,今天对传统的复兴不是用当年打倒孔家店的方式去对待域外文化,不认为民粹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会导向传统复兴,而是以批判的精神认识和对待这个世界,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比较中获得认识与揭示。批判精神是人类发现问题、改善自身并获得前进的推动力,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甚至包括对传统的批判是必要的,但是批判必须讲求实事求是和发现真问题。重新发现传统的整体思维、关系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价值,对于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而古代中国的思想武库就在旁边,要学会寻找资源和营养去应对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