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评优评先 警示案例
评优评先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师风 评优评先 正文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杨俊:以赤子之心,育岭上花开

发布时间:2023-09-13 09:37 浏览次数:

编者按:有这样一种职业,简单而崇高;有这样一个称谓,朴实而伟大......

人生道路上,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他们无时无刻孕育着祖国的花朵,无处不在挥洒着育人的汗水。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学校在校园网主页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校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上取得的系列成效,呈现他们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的奋斗故事。

希望学校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把个人理想、家国情怀融入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中,让尊师重教成为重庆交大的最美风尚。

他,严谨治学、孜孜以求,勇于开拓、甘当人梯。课堂上旁征博引,实验室里厚积薄发,以科研促教学,只因他心中铭记教书育人的崇高天职,他用一个个辉煌的印记为人生注脚,用一个个全新的目标为学子领航。

——题记

杨俊,199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桥梁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桥梁工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1/EC/EC/088F165FE0E9EF79436C436ABD8_2DF66561_D5D6.jpg

坚守工匠初心,敢于创新钻研

杨俊教授本科就读于土木工程学院茅以升桥梁班,200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综合成绩,获得推免生资格,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研二又获得直博资格。本科毕业后选择读研学校的时候,回忆起推免本校的原因时,杨俊认为既是源于热爱母校的情怀,更是出于对学校学科与平台实力的认同感。他说:“我当初其实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读研究生的,但是我还是选择了重庆交通大学,选择一位优秀的导师——重庆交通大学现任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老师。”

在本科期间,杨俊就早有耳闻周建庭老师团队在桥梁健康监测、桥梁病害检测、桥梁加固等领域颇有建树,心中早已埋下了从事桥梁领域科研的种子。在周建庭教授的指导下,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优秀的综合素质使他在研二时获得直博资格,留在本校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曾荣获2018年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的经历,让他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014年,周建庭教授团队承担杭瑞高速云南某特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科技攻关任务,需要一个现场的技术负责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杨俊主动请缨,申请到工地现场。杨俊自小在沿海长大,一下子来到山高沟深的工地,开始还有点不习惯。更艰苦的考验还在于芒市山区一带的气候——早上像春天;中午像夏天;下午像秋天;到了晚上,只有几度,就像冬天了。一天中,温差高达二三十摄氏度。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活动板房里,滋味都难受。暴雨季节也不断刷新他对山区气候的认知。一下暴雨,就是几天,路上泥泞不堪,门都出不了。没法采购,顿顿吃方便面。喝的水是浑的,洗澡水里面混杂了大量泥沙……最难的是,当时的杨俊可以说没什么实际经验,他只能用一个“笨”办法,就是每天都到现场检查以保证桥的线形状态、应力水平满足控制要求。因为这座桥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山上,特别是到了雨季,施工道路被泥石流冲毁,他们甚至几个月不能出山,只能在施工现场坚持修桥,在现场待了整整13个月。在艰苦的环境中,杨俊一直在钻研。他发现,桥梁在进行悬臂施工时,如果不考虑温差因素,会出现桥面无法合龙或者合龙后桥面不平顺问题。

通过大量试验测试,经过多次理论分析,杨俊在工地上写出了第一篇关于桥梁温度应力修正的国际期刊论文,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现场测试数据的处理。不但如此,泥石流将巨石冲入山谷的场景,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为此,他在工地上撰写了一篇桥墩升降式防护装置的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这套装置,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自动上下,对桥墩进行防撞保护。杨俊说:“桥梁从初始建设到顺利合龙的全过程参与经历,对桥梁专业学生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上的知识在这段经历中跃然纸上,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都直观的展现在自己面前!”读博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杨俊主要开展纵向课题研究,更多是坐下来思考,搜索国内外最新的一些研究现状。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发现UHPC在国际上做的比较前沿,但是在国内开展的研究较少,就决定往这方面钻研。结合UHPC桥梁研究技术,杨俊在学校建立了桥用UHPC实验室,目前课题组的UHPC桥梁实验室主要由他来负责。近几年,杨俊将UHPC运用于圬工拱桥的加固,保障山区桥梁的通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杨俊事无巨细,有时候一个数据想不明白令他彻夜难眠,但也正是这份热爱与责任感,让他的想法得以执行,越来越多的危桥得到了快速修复。

“修桥很辛苦。作为一名党员,我愿意以自己的不方便,换取人民群众的方便。”在杨俊看来,生逢伟大时代,党员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传承老一辈党员的优良传统,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杨俊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血,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敬业与奉献是他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他的原则。“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杨俊注重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创新的学术追求。亦师亦友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认同和喜爱,也让众多学子找到学习的原动力和自我突破的方向。

春泥护花,甘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杨俊不仅负责了本科的桥梁工程专业课程,还是很多本科学生的学业导师。面对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难题,杨俊总会耐心细致的解答学生们的每一个疑问,在关爱解惑的同时,给出有效建议为他们指明方向。学生们通过不懈努力后,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他切实做到以诚相待,不摆教师架子,深入学生当中,把学生当成朋友,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适时表扬鼓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杨俊也能及时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材施教,誓做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每个学生都有所差异。杨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不足,以兴趣出发点,为每位学生量身制定培养计划,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大一、大二阶段他强调让学生打牢基础并强化,大三、大四阶段他帮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研究生阶段他会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他严谨细致地对待工作中每一项任务,从不懈怠,不断创造着优异的成绩。

潜心教学,勇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杨俊始终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博学为本”的原则,在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把生活融入教学,让课堂技巧和生活智慧交相辉映,为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供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放的师生对话,丰富的知识传授形式,使本来枯燥的数学课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他让学生在宽容、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课堂上不时迸发出笑声、掌声。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流畅、活跃、扎实”的教学风格。

在课堂上,杨俊将家国情怀融入教案,引导学生勤奋钻研,不慕虚名,不计名利,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矢志报国、建功立业。当学生面对科研实验中的失败时,他会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科研实验中,自己和团队已记不清曾失败过多少次,但大家不言放弃,潜心钻研。搞科研,必须要有一股敢于创造、敢于探索的精气神,才能从山重水复走到柳暗花明”。事实上,为帮助学生成长,杨俊除了自己立身示范,还给予年轻人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早日成才。他除了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外,平常,面对数百页的硕士、博士论文,他都会逐字逐句修改。大到论文选题、试验设计、实施方案,小到论文的标点符号、文献引用,公式、数据、图表制作等,他都看得十分仔细。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素养。他时常告诉学生,只有锐意进取,付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回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是高品质作品的基础,营造耐心温暖的教学指导氛围,和学生一起修改了近一年的桥梁设计方案,最终获2022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为重庆市高校首次获此殊荣。

坚守筑梦讲台,点燃科研的星星之火

杨俊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科普育人”作为志愿服务的根本任务。他在日常课程教学和志愿服务中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融入到课程讲解之中,扎实提升个人理论水平,站好站稳高校讲台。关心关爱学生成长,主动承担学校土木类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工作,着重注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坚持求真务实,将“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内涵,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当科技界的“弄潮儿”。他实施“移动课堂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做法,每年为超过1000人次校内外专家、学生讲解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生动案例,覆盖领域广,受众群体年龄层丰富。

杨俊秉持每一位学子都是未来科学技术后备军的理念,借助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面向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志愿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希望将科研梦想的种子都播在每一位优秀学子的心中,耐心施肥,悉心照料。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筑少年交通强国梦”和“种下希望,收获成长”等志愿活动中,杨俊带领80余名双福实验小学学生、云阳山区学子及家长,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普学习,耐心向同学们介绍桥梁相关知识,增加了学生对桥梁工程的历史和领军人物及其事迹的认识;在“研学之旅”志愿活动中,杨俊向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年级120余名师生开展“中国桥梁·世界名片”科普讲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研兴趣;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联合主题日”志愿活动中,杨俊向200余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背景、科研成果、热门方向等。科技志愿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实现了筑梦交通强国,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加强了桥梁与隧道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广大青少年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交通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

“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杨俊将科技创新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杨俊积极参与“无止桥”公益团队,赴云南偏远山区为当地百姓修建桥梁,联合重庆市交通局,组织筹备科技活动周活动,多次为高校师生、交通系统科研工作者、中学生、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科普系列讲座,累计受众逾1000人。成果获重庆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正面宣传。

https://news.cqjtu.edu.cn/__local/8/32/D4/FA140D1E779621F5E4AEAEFDABC_44431540_BE9D9.png

以身作则攀高峰,携手同行创佳绩

杨俊教授说:“新征程上,我们科技青年应该勇挑重担,以青春之我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工作以来,杨俊教授教学科研两手抓,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扎根科学城校区,稳坐“冷板凳”,勇攀科技高峰,主动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试验平台研发和建设工作,主研攻关的特大跨拱桥综合试验平台获评2022西部(重庆)科学城十大科技创新事件。对于未来,杨俊表示除了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进行自己的科研学习外,还想要继续教好他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发光发热,就像自己的导师周建庭一样立身示范,给予悉心指导。

“坚守教学一线,以科研促教学”是杨俊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刚开始带研究生的杨俊传承了导师身上的优点——选学生,先看品行,再看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他以自身浓厚的科研热情感染学生,将严谨细致的作风贯穿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开好每一次组会,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杨俊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践行着人民教师的精神准则,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把社会的责任扛在肩上。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自己的付出和奉献换来了优异成绩。

杨俊教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教师。入选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科技新星、重庆交大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放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41篇,SCI/EI收录论文28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参编英文教材1部;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省部级奖励8项。指导学生获2022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铜奖等科研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2项。担任《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Thin-Walled Structures》《中国公路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重庆日报等媒体正面宣传报道。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杨俊坚持对党的“如磐初心”,保持对教育的“纯粹本心”,秉持对学生的“赤诚真心”,立足三尺讲台,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他将矢志不渝,一如既往地肩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用知识和慧心浇灌莘莘学子,以赤子之心,育岭上花开。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李友根:躬耕三尺讲台 “三用”教书育人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张占梅: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