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评优评先 警示案例
评优评先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师风 评优评先 正文

华龙网:交大之师 甘当路石丨重庆交通大学杨俊:做一名“护桥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3-09-13 10:55 浏览次数:

华龙网讯(郭晓彤 李若澜)1997年,万州长江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当时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记录;2005年,巫山长江大桥的竣工通车,创造了当时桥梁建设的5项世界第一。

此外,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德余乌江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径钢桁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它们的建设,都离不开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各位桥梁专家贡献的智慧与汗水。今天,我们要走进这个国重实验室,去了解一位青年“护桥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

IMG_1096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郭晓彤摄桥梁为伴,坚守初心十五载

从“重交学生”成长为“重交教授”

杨俊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眼中的“学霸”

本科期间,杨俊就读于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茅以升桥梁班,200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综合成绩,获得免推生资格,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研二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直博资格,留在本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回忆起研究生择校时依然选择重庆交通大学的原因,杨俊说:“找到一个好的导师更重要。”

原来,在杨俊心中一直都埋藏着一颗从事桥梁领域研究的种子。本科期间,杨俊了解到重庆交通大学现任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教授团队在桥梁检测、桥梁加固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便萌生了跟着周建庭教授学习的想法。

他高度认同导师周建庭一直践行的茅以升实践教学工程教育理念——“先习而后学”,解决真问题。2014年,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杨俊主动请缨,到周建庭教授团队承担的杭瑞高速云南某特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科技攻关任务中担任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他在工地待了整整13个月,一边克服艰苦的环境,一边试验、钻研。期间,他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在工地上写出了第一篇桥梁温度应力修正的国际期刊论文,撰写的一篇关于桥墩升降式防护装置的国家发明专利,也获得了授权。

实践出真知,他谨记导师周建庭教授的话,把每一座实桥看成1:1的实体模型开展监控、计算、分析、验证等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杨俊在读博期间,陆续发表了多篇桥梁工程领域高水平学术论文,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2019年博士毕业后,杨俊选择继续留在重庆交通大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工作。工作后,杨俊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9项,指导学生获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铜奖等科研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回顾在重庆交通大学求学的这十年时光,杨俊收获颇丰,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重交学生”到“重交教授”的蜕变,他也想将自己的经验与所学传授给同样热爱桥梁的学弟学妹们。

IMG_1082

杨俊在实验室。郭晓彤摄

助力学生,找准路径促发展

不止做“教书人”更要做“引路人”

杨俊同时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作为教师,他最擅长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建议。本科生他强调打好基础,研究生与博士生,杨俊则会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并解决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杨俊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所差异,所以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找到适合他们各自的发展路径。

从教以来有一名学生给杨俊的印象最深刻。“刚开始读研时,这名学生常常因为本科学校不是很好,而没有自信。我在看了她的成绩单和研究计划后,发现她其实很有潜能。”

于是杨俊鼓励她在做科研时找准方向,大胆尝试,并在专业上给予悉心的指导。如今,这名学生已经在课题组攻读博士,也独立发表了多篇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称得上高水准的文章。

杨俊告诉记者,比起他自己,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会更高兴。“因为我觉得作为教师,学生就是自己精神的传承,自己毫无保留地把东西交给他们,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比我做得更好。”

三尺讲台是杨俊践行“我热爱教书”的阵地,除了基本的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组织学生们参加比赛,杨俊还通过“移动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研课题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通过沉浸式的教学,让学生们提早接触到桥梁工程会面临到的各种难题,帮助他们不仅要学会理论,还要懂得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本科生陈飞翔这样评价杨俊老师:“正是因为杨老师一次次细心的指导,循循善诱,我们的作品才能一步一步趋于完善,最终收获世界桥梁设计大赛大奖。”。陈飞翔在竞赛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杨俊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杨老师对我的大创方案亲力亲为修改文稿,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鼓舞着我,让我明白追求卓越不止于课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陈飞翔补充到。

IMG_1074

杨俊。郭晓彤摄

家国情怀,融入教学与科研

减少“危旧桥”多建“安心桥”

“修桥很辛苦,但是我愿意以自己的不方便,换取人民群众的方便。”在杨俊看来,生逢伟大时代,青年人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担当,而他的担当,就是为国家减少“危旧桥”,为人民群众多建“安心桥”。

杨俊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发现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国际上做的比较前沿,但在国内开展的研究较少,于是他决定做桥用UHPC方面的研究,并组建成立了实验室。近年来,杨俊将UHPC运用于多座拱桥的加固,保障了山区桥梁的通行安全,延长了既有桥梁的服役寿命。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杨俊“勇攀科技高峰”的见证。他和所在的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研究桥梁在建设、运营和管养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山区桥梁的实际建设和运维当中。

不仅如此,杨俊还和学生们一起到偏远乡村,为村民们修建“爱心桥”献上一份专业力量。“我们现在做科研,很多研究的都是大桥,但是实际上在山区更需要一些小桥。”杨俊和团队教师一同辅导学生进行设计计算,在过河难的地方,给村民们修起小跨径的人行桥,帮助他们在日常出行时更加方便。

杨俊的学生陈瑞谈到:“作为杨老师亲自指导的第一名学生,我深切感受到他饱满浓厚的科研热情、开明豁达的学者风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两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团队研讨会、时刻分享的前沿科研文献、事必躬亲的言传身教、恰合时宜的表扬和鼓励,让我在枯燥的科研道路上选择坚持。”

当提及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时,杨俊说:“我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到危旧桥梁的加固上,实实在在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危桥梁的数量最大程度的减少。”这是杨俊未来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在导师“桥梁医生”周建庭教授的影响下,一位“护桥人”正在茁壮成长!

华龙网: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50393853211922432/web/content_1150393853211922432.html

华龙网:交大之师 甘当路石丨重庆交通大学张东培:把高数课讲得“妙趣横生”,让更多学生领略数学的美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交大之师 甘当路石丨重庆交通大学吴礼舟:先生之“大”,在于教学科研“双丰收”